讀經與譯經 - 2006年10月號


?





與神同在的安息
還記得‧‧‧‧‧‧是那一天,我知道,是那一年我也知道‧‧‧‧‧‧我自言自語固然無益,但我是不得已的。如今我要說到主的恩典和憐憫。我認得一個在基督裏的人,他前幾年被帶到第三重險境去;或在身內,我知道;或在身外,我知道;且有神知道。我認得這人;或在身內,或在身外,我都知道,且有神知道。他被帶到險境裏,聽見隱晦的言語,是人不應該說的‧‧‧‧‧‧

李保羅博士(衞道神學研究院院長兼教務長)

“安息日的安息”只待人用信心支取

但就在那時,就在那裏,他投進了神的話語,投進了神的安息──因為他掌握了聖經的神學,就是聖經神學裏一個極重要的主題:“與神同在的安息”。在那裏,他經歷了與神同在的安息。

風,可以再高,但總高不過神的同在;浪,可以再急,但總急不過神的同行。原來神的同在成了他的巖石,他的山寨,他的救主,他的神,他的磐石,他所投靠的。神就是他的盾牌,是拯救他的角,是他的高台(詩十八2)

他──從創世記第二章起,看見神六日的創造原是指向第七日的安息。那是神的安息,也是祂為人預備的安息。原來神早就在創造的安息日裏,為人預備了與祂同在而得着的安息。正如神在創造時也安息,人在看守修理伊甸園時也可以安息。安息中可工作,工作中可安息。

是的,是人的罪叫人被趕出伊甸樂園,失去神的同在,也失掉人生的安息。伊甸園的安息從此隱蔽消失在那些看守伊甸東門的基路伯背後。人從此漂徙在伊甸園的東邊,歎息回歸無路。

但憐愛世人的神為愛祂的人所預備的,“是眼睛未曾看見,耳朵未曾聽見,人心也未曾想到的”(林前二9)。祂所提供的“安息日的安息”(來四9),仍舊儲備在祂的救贖恩典中,等待人用信心去支取。

神呼召亞伯拉罕,揀選又拯救以色列民,就透過會幕的功用和擺設,宣告安息之路其實仍舊為人展開。

會幕,象徵神的同在,象徵伊甸園。它正門向東,呼召罪人回歸伊甸。

會幕裏,在至聖所當中擺放約櫃;約櫃上面的施恩座有兩個基路相對拱佑,象徵伊甸園和它的安息存放在至聖所中。大祭司一年一次在贖罪日、在至聖所約櫃前獻祭,說明人可以憑信心,,透過祭性的血進到基路伯所護佑的安息中。

舊約大祭司所預表的,新約的大祭司主耶穌將它體現了。主耶穌為我們進入天上的至聖所,獻上祂的身體作為贖罪祭(來九11-12),叫凡相信的人都可以得着安息。

今天就能享受與神同在的安息

事實上,主耶穌所成就的救恩的意義,可以凝聚在祂的一句話裏。祂說:“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裏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太十一28)。這不只是一個救恩的呼召,呼召人卸下罪債的重擔;其實卸下人生的累贅,浸淫主裏的安息,也是得蒙救恩的信徒日應該有和可以有的經歷。

是的,在主再來之時,新天新地降臨。神的幄幕在人間,神的同在再體現。到那時,沒有悲傷,沒有眼淚(啓二十一1-5)。到那時,伊甸園的生命樹和生命水(創二8-14)會再次出現在新天新地裏(啓二十二1-2)。伊甸園的安息要全然重臨人間。

不過,在神的心意裏,祂早已願意屬祂的人在今生就與祂同在,在今天就享受與祂同在的安息。

從聖經所掌握出來的這個信息,難道只是一個神學理念?它豈不是我們在今天、在主裏可以經歷到的嗎?它難道只是一個教義?它豈不是我們在今天、在各樣的重擔壓力下可以擁抱的嗎?是的,這個應許是給我們的,是我們在今天就可以用信心交託來體驗的。

他──將自己交訫那引他進入險境的神;祂──就按祂的信實讓他安穩地渡到彼岸。

他──認識了這個真理,享受到與神同在的安息,在風高浪急中也無需驚慌了。是的,他也邀請你來領受這份信息,分嚐這份安息。



編按:本會即將於十月出版《信息註解聖經•舊約》(舊名),本文是李保羅博士撰寫這本書的楔子。《信息註解聖經•舊約》是透過結構式讀經法,藉由寫作結構引導讀者掌握各書卷的思路和內容,進而使讀者對舊約聖經有一個整全而扎實的認識。





總幹事的話
譯經點滴
字裏行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