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經與譯經 - 2011年12月號






創造主的王權

◎陳文紀博士(本會譯經專員)

希伯來文版本--BHS

בְּרֵאשִׁית בָּרָא אֱלֹהִים אֵת הַשָּׁמַיִם וְאֵת הָאָֽרֶץ ׃

《新漢語譯本》
創1:1 神在太初創造天地


《新漢語譯本》在創世記第一、二章,用了三個不同的動詞記述神的創造:בָּרָא譯“創造”(1:1、21、27,2:3)עֱשֶׂהּ 譯“造”(1:7、16、25、26、31,2:4、18)或“做”(2:2、3);יצֶר譯作“塑造”(2:7、8、19)。當中一章1節“創造”這個字,表達出上帝對於人類及世界掌有王權的意思,這動詞只適用於上帝,以上帝作為“主語”(subject),從不曾用於人類身上作為動詞的主語。故此,我們相信人要靠其他物件或先存的東西來“創造”;至於上帝,祂毋須靠賴任何存有即可獨立創造,上帝擁有絕對的權能。

“創造” בָּרָא的王權也表達出上主能掌控邪惡。如一章21節的“大魚”都是上帝所“創造”的,《和合本》譯作“大魚”,《新漢語譯本》譯為“海獸”。海獸原文可指“蟒蛇”(出7:9)或“鱷魚”(結29:3);但也有經文將此字與古代近東神話中代表邪惡的“拉哈伯”(賽51:9)或“洋海”(詩74:13;伯7:12)並列。《七十士譯本》對此的譯法雖然跟約拿書的“大魚”(拿1:17)一樣,但原文其實是兩個截然不同的詞彙。既然連海獸都是上主權能的“創造”,可見上主在全地滿有權柄。

第一章充滿上帝主權的味道亦見於第一節的標題作用。“神在太初創造天地”(1:1)是標題,而非敍述。因為“天”要等第二日才有,“地”也要等第三日才出現(神稱陸地為“地”)。這標題就像創世記其餘十一個段落的開始,卻不屬敍述的內文部分。另外,把第1節作為分立的句子(independent clause)成為創世記一章至二章3節的標題,這是傳統的譯法。所有的古代版本(希臘、拉丁、敍利亞) 都用這個翻譯,將בְּרֵאשִׁית放在一個絕對的狀態(absolute state),第一節與第二節成為一個獨立及完整的句子,兩者以句號分開,第一節表示上帝創造行動的記錄或撮要。翻譯為“神在太初創造天地。地原是紛亂混沌,黑暗在深淵之上……。”

創世記卷首記載神六日創造天地,並非科學的觀察報導,而是神學的信仰宣告。聖經的關注不是遠古的歷史根源,而是今世的意義1。它指出創造既是上帝所設計,必然有其目的和意義。這是一個歷史的認信(historical credo)。學者認為創造乃是上帝拯救作為的認信,以色列的信心不是建基於大自然神話事件,乃在於一個歷史事件的認定與堅信2。西方社會在處理創造的議題上,希望尋找“如何”(How)與“為何”(Why)。然而,聖經卻指出“誰”(who)是創造主。第1節“神在太初創造天地”卻直截了當如報章新聞的標題,宣告了創造主作王的事實。

1H. H. Schmid, “Creation, Righteousness and Salvation: Creation Theology as the Broad Horizon of Biblical Theology,” in Creation in the Old Testament, ed. B. W. Anderson (Philadelphia: Fortress Press, 1984), 103
2Bernhard W. Anderson, Creation Versus Chaos: The Reinterpretation of Mythical Symbolism in the Bible (New York: Association Press, 1967), 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