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經與譯經 - 2015年12月號


聖經新漢語譯本





站在歷史轉捩點上的上帝子民
申命記一至十二章研讀

郭罕利博士

“一個沒有經過反省的生命是不值得活的。”-蘇格拉底

人生經驗雖然可以帶來知識,但不經思考和沉澱的人生經驗,卻未必能夠增加人生智慧。沒有從歷史汲取經驗教訓的人,必會重複糾纏在以往的錯誤裏,不借鑑歷史來檢視當下,這一代必注定重蹈上一代的覆轍,甚至深陷在失敗的泥沼裏。惟有真正地勇於面對歷史,認清偏差的源頭,辨明當走的方向,才能在當下作出正確的抉擇,開拓一個新的未來。

申命記作為五經中最後的一卷,是創世記至民數記的一個總結,也是一個神學性的闡釋和反省。在這卷書,摩西將上主由創造萬物到拯救受造,特別是對以色列民的揀選、救贖和建立過程,上主的作為和心意,以及立約子民的毀約與失敗、上主的懲罰和應許,立約的關係和維繫等,重新作出思考和論說,講解這些歷史事件對當下的信仰羣體-上主的子民有何意義。

摩西在申命記以回顧歷史開始,與百姓反思上主過去的作為。從上主為他們打敗約旦河東諸王,使他們初嘗得地滋味開始,用倒序方式一直追溯到出埃及、經曠野、與神立約、上主的顯現,直至上主對亞伯拉罕的揀選和應許。這段歷史,夾雜着子民失敗的苦澀,也充滿着上帝豐盛不變的恩典。摩西的歷史回顧,不只是陳述史實,也不只是為了懷緬過去,不是戀棧昨日。他回憶失敗的痛苦,要新一代百姓從歷史中學到教訓,從反省中得着智慧,在神恩典作為中作出今天的抉擇。

申命記的開始,是摩西與新一代以色列人站在摩押平原,站在三十八年前上一代人所站的位置:後面是大而可怕的曠野,前面是上主的應許美地。後面是不再威脅他們的埃及,前面是可以戰勝的迦南。三十八年前,出了埃及的上帝子民,在迦低斯•巴尼亞面對人生一個重要的抉擇:是跟隨上主的命令,離開曠野,繼續向前,與迦南人爭戰,還是遲疑退後,裹足不前?

申命記重述以色列人在迦低斯•巴尼亞的決定,清晰地向讀者發出一個挑戰:面對重大的抉擇,人憑甚麼來作決定?當時的子民,雖有上主話語的保證:有祂對列祖的應許,有祂親自的命令,有祂同在的憑證,但是他們卻不作出信靠的行動。決定他們行動的,不是上帝的話,也不是上帝的同在,更不是上帝的命令,而是他們對自己實力的評估,對周圍環境的計算,對敵人與自己力量強弱的比較。他們因不看重上帝的話,結果他們失敗了。失敗的代價,是漫長的三十八年流蕩曠野的生活,直到整整一代從埃及拯救出來的百姓死在曠野之中,連摩西的哥哥亞倫、他的姐姐米利暗也死在曠野。最後連摩西自己也死在約旦河東,不能進入應許之地。

因此,人應當以怎樣的態度回應上主的話,就是申命記的核心。申命記在希伯來文聖經被稱為“這些話”,突顯出這卷書的內容是要人聆聽及遵從的特性。“這些話”的內容不只是歷史事件的記述,也是上主獨特啟示-律法的闡釋,以及在新時代、新處境中應用的指引。上主子民基於立約關係,遵從這些話才能使立約關係得以維繫和發展。

申命記強調“這些話”是對所有以色列人說的,全書至少十四次用“全以色列人”這個稱呼,因此,這些話不只是對當日的子民具有意義,而且它的應用也超越時空,對歷世歷代所有屬上帝的子民也同具意義。凡是嘗過上主救贖恩典的人,都是“以色列人”這羣體的一部分,都因上主拯救的作為合成一體。這當然包括我們這些在基督裏的外族信徒,我們因基督的緣故成為亞伯拉罕的子孫,因此,這些話也是說給我們聽,要我們作出回應的。

申命記課程,第一部分集中研讀一至十二章,以“站在歷史轉捩點上的上帝子民”為主題,從回顧歷史開始,進而思考以忠誠的愛回應上主有甚麼含義。摩西申論十誡的精意,首先闡述立約關係中對上主忠誠之愛。愛上帝不只是情緒高漲,也不只是浪漫情懷,而是整個人在心思、意念、行動上,對上主完全效忠的回應。第二部分研讀十三至二十一章,以“從敬拜到社羣生活-上主子民的獨特見證”為題,探討申命記展示出得贖羣體的生命模式。第三部分研讀申命記餘下各章,延續第二部分主題,以“祝福與詛咒-上主子民的現在與未來”為題,總結申命記對立約子民的忠告和警戒,對終末的盼望,作為在今世遵行的勉勵和動力。

五經是認識整本聖經的基礎,而申命記作為五經的總結,俾能幫助我們釐清那些有關救恩事件的意義,以把握整卷聖經的脈搏,看清上主在救恩歷史中的作為和心意。今天的上帝子民,若能好好地研讀和明白這卷書,深思反省,並切實地遵行,必能配合上主在這代歷史當中的作為和契機,為上主在這時代作出美好的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