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經與譯經 - 2025年06月號


新書試讀





恩典

「然而我今日成了何等人,是蒙神的恩才成的;並且他所賜我的恩不是徒然的。我比眾使徒格外勞苦,這原不是我,乃是神的恩與我同在。」(林前十五10)

保羅重述自己過去曾逼迫教會(林前十五9),然後描述自己當下竟成為何等的人。哥林多前書十五章 10 節原文以「恩典」(χάρις)的間受格「蒙恩典」(χάριτι)開始,可見保羅強調蒙恩:「然而靠着上帝的恩,我成了我現在這樣的人」(《呂振中》),除了將「靠着上帝的恩」這句置前,「我成了何等人」,原文εἰμι ὅ εἰμι(即I am what I am),中間的關係代名詞是中性,即「我成了我現在這樣的人」(《呂振中》)。

原文第二句的第一個實詞(content word)同樣是「恩典」:而他的恩典(καὶ ἡ χάρις αὐτοῦ)在我身上(ἡ εἰς ἐμέ)沒有落空(κενὴ ἐγενήθη)。原文κενή基本的意思是「空」的,但此處引申作沒有效果或目的:前者有如呂振中所譯「並且他所給我的恩也不見得是空的」,後者就是大部分中文譯本所譯的「徒然」或《中文標準譯本》的「落空」,其義較符合上文下理。

第三句進一步解釋神的恩沒有落空的原因:保羅比眾人格外勞苦。最後,保羅再以「恩典」說明勞苦的實況:「其實,不是我自己在工作,而是上帝的恩典與我一同工作。」(《現中》)原文這句非常簡略:「其實不是我(οὐκ ἐγὼ δέ),而是神的恩典與我同在(ἀλλὰ ἡ χάρις τοῦ θεοῦ σὺν ἐμοί)。」

保羅回顧自己的經歷,在耶穌顯現之後,他整個人靠恩典而存,神在他身上的恩典不落空,他格外勞苦也是出於神的恩與他同在。這三重恩典,既塑造保羅的生命,即他生命之所是(being),也叫保羅所行的(doing)有果效,甚至在勞苦中與保羅同在,緊扣他的所是所行,保羅的生命與神的恩典就是這樣密不可分。

未遇見主耶穌之前的保羅,可以自義地說自己是為了猶太的正統而逼迫教會,他師從迦瑪列,又是羅馬人,在社會上地位不低;信主之後,保羅成為外邦人的使徒,不但顛沛流離,還要面對各種的逼迫和監禁。今日我們若以人的角度看,保羅可以說由天之驕子變成一個奴僕。

但保羅自己卻不以為苦、不以為恥。耶穌親自向他顯現,是保羅領受的一大恩典,自此以後,保羅成為怎樣的人,保羅如何勞苦傳道,都是恩典。他甚至說,自己做的一切都不是自己做的,而是那與他同在的神恩所做。保羅跟隨主,不但無怨、無悔、無恨、無憾,更是知恩、感恩、惜恩、報恩。與耶穌的結連可以到這地步,對所傳之道確信至這個視野,反映他的確對主深信不疑。


輯錄自李雋:《原文嚼字⸺52週漫談》,將於香港書展推出。
篇幅所限,文章經過刪減。





《新漢語譯本》分享
新書試讀
好想讀經
感恩與代禱
財務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