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錄2023年12月16日李耀華先生「竟日尋常——年終讀瑪拉基書」講座內容
瑪拉基書的時代是一個失望的時代。神與以色列民立約已經是上古之事,雙方立約以專一的愛為彼此關係的核心。及至公元前第五世紀,以色列民回歸故土,重建聖殿又過了半個世紀,仍未見大衞寶座復興、應許時代臨到的跡象。子民或有這樣的心態:「既然神不再按約的規定行事,我們何必墨守成規,按着所有律法服事神呢?」
瑪拉基書開首即否定此疑問,神仍然記念這約,如今派使者來興師問罪。上主把子民違約的惡行如數家珍,有如古近東時代的宗主國向附庸國下通牒那般,要求各國來尊崇他。子民的態度偏差,問題正出在祭司身上。上主是大君王,配得尊榮,偏偏祭司獻上不合格的祭物,明明地羞辱神。他們藐視、污穢、褻瀆神的名、神的食物和桌子,雖有敬拜行為,但行動與內心脫鈎,奉行機械式敬拜。
生命和平安的約
神不接納不合格的祭物,厭棄獻祭的人,遂追想從前與利未所立的約:「我曾與他立生命和平安的約,我將這兩樣賜給他,使他存敬畏的心;他就敬畏我,懼怕我的名」(二5)。「利未的約」的特點是生命和平安,在舊約其他地方難以找到這生命和平安的約的出處。它有可能在上古時代曾經實現,現在已經不復存在。
新約有一段經文剛好有生命和平安兩個元素同時出現,羅馬書八章5節下:「體貼肉體的就是死,體貼聖靈的乃是生命平安」,利未的約可能就跟聖靈下享有生命平安有關,值得我們一再思索。「生命」的意思可以是神給予人的召命,以及賜給人有能力和恩賜去回應實踐召命的生命質素,「平安」有和諧健康等意思,即舊約的 shalom ,極其豐富。神若定意,他絕對可以使上古之約重新生效。而如果神要賜給利未人生命與平安,所要求的就是他們敬畏和順服。
竟日尋常的事奉
祭司和利未人犯了甚麼問題?我們可以從利未記看見答案。以利未記第一章為例,當我翻譯希伯來文時發現它有一種節奏。祭物、場所、空間都以「三」為一組,希伯來文用三個三個的節拍“ʾet...ʾet...ʾet...”、“ʿal...ʿal...ʿal...”,寫出日常生活的節奏——所謂「竟日尋常」。祭司的生活理當是那麼尋常,每天宰牛、奉血、把血撒在會幕門口、彈在周圍,走來走去仍是幾處,沒有特別。又如獻火祭,祭司要「將火放在壇上,將柴整齊排列在火上……整齊排列在祭壇上面生了火的柴上……燒在祭壇上面生了火的柴火上……」(利一7、8、12、17),重重覆覆,沉悶得很,這卻是祭司和利未人終日向上主過的尋常。
反復出現的節奏,正是形塑會幕的神聖空間:柴上有火,火上有壇,壇上有祭物,祭物上面騰騰冒煙……祭司形塑着神聖空間,讓獻祭的人看見祭物燒在壇上,有煙上來,慢慢見煙向上,好像神悅納了祭物那樣。於是我們見到:柴上有火,火上有壇,壇上有祭物,祭物上面騰騰冒煙,上達於神。這是平凡生命裏的「日常流」。有生命、平安的約,日子本來是這樣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