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經與譯經 - 2022年10月號






忠心宣講與釋經的操練

麥克斯帕登(Christine McSpadden)

站在信心的位置上去處理經文的難題,就把「舉證責任」從經文轉移到尋求它智慧的人身上。並不是說我們閱讀難解的經文時不必帶着批判的觀點,而是說首先要考慮我們自己的偏見、缺陷、限制、盲點。要檢討的事情,就從經文有甚麼不妥,轉移到我們的心靈有甚麼缺乏。奧古斯丁這樣說明用愛心讀經的進路:如果神的一切話語本意都是良善的,而神的一切話語都是真實的,那麼若有任何劣質的解釋,那都是出於釋經者自己的軟弱和墮落。

我們竭力順從聖經,將會無可避免地遇到發自人性內心的抗拒。我們可以用愛心讀經的方法—承認自己的缺陷,短視和限制不斷地尋求與神的話語扣連—但是,要在講道的過程中克服聖經難題,仍需要帶着一種禱告的態度。使徒的宣講產生自禱告和聖靈的恩賜,忠信的講道也是出自同一源頭。

在《耶穌與聖道》(Jesus and theWord )一書中,布特曼(Rudolf Bultmann)描述基督教導我們的話語塑造了我們所必需的性情,我們「會放膽說」,「願你的旨意成就」。布特曼寫道:「要做到順服,就惟有在神面前坦承〔我們的〕願望,就如在禱告中向神祈求那樣—不是當作一項需索,而是始終伴隨着一句『不要照我的意思,要照你的旨意。』」他又寫道:「〔耶穌自己〕對禱告的信念,牽涉到一種矛盾,就是信靠中的祈求與降服的意願合而為一。」禱告塑造了信念,信念指導着存有。

對傳道者來說,這意味着讀任何經文、做任何準備,都要從禱告開始。這意味着願意讓我們預先所作的假設受挑戰,讓我們的期望受阻撓。這意味着把預備講道視為操練按正意解經(exegesis),而不是私意解經(eisegesis)—不是把我們自己的想法強加於經文之上,量身訂做經文來帶出我們的要點或把自己的意思讀進經文中。

客觀與主觀的解讀,不一定能夠那麼明顯地切割;我們常常在一段經文中聽到某些迴響,因為我們帶着先驗的關注來讀那段經文。可是操練釋經有助防止我們錯誤陳述聖經的見證,又邀請我們把神的話語當作「他者」來與它相會。要點就在這裏!在兩個實體互動、碰撞、結合、反應的熔爐中,講道就透過這奇妙的煉製過程形成了。創造者與受造物在差異之處相會,新穎而寶貴的東西就浮現出來了。



摘錄自《重拾讀經的藝術》164-16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