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經與譯經 - 2022年06月號


聖經伴讀錦囊





會幕物料大哉問

區伯平牧師

讀經常遇難明處,硬着頭皮讀下去?
讀經休得不求甚解,區牧師為你一一解惑!


在「會幕」的記述中,規限着只可以採用某一種特定的材料來製造指定的器具及部件。這項看似屬於工藝方面、甚或視覺觀感上的「小」因素,實際牽涉廣闊而嚴密的「會幕神學」課題。

以色列人繁衍旺盛,由起初一個數十人家族,日漸增長成為壯大的民族。新形成的民族後來蒙上主救助,得以脫離被奴役的處境,走向上主賜贈的土地,以至立足建立美好家園。在他們途經西奈山的日子,他們更接受了上主的恩約,「成為祭司的國度,作神聖的國民。」(出十九6)

然而這份恩約並不單單將以色列民族圈入受恩的對象;細看恩約可知,它帶着任務,就是以色列民要成為「示範單位」(作神聖的國民),擔當其他民族認識上主的中介角色(成為祭司的國度)。原來上主的恩典是預備給世上所有人的;以色列民首先蒙受恩約,既是驚喜,也是沉重。他們不可能自然地懂得,上主賦予自己這樣的示範模式及中介角色,反倒因為自己的愚頑,以至背逆上主,自身不保;因此必須刻意培育,恆常學習。龐大而嚴密的「會幕制度」,正是為此而設。

記述會幕制度的篇幅佔上聖經總共四十章:《出埃及記》的近半篇章,《利未記》的半數篇章,《民數記》的四分一篇章。以色列民必須在日常生活上遵行的操練教程,包含:

  在特定的住位(駐營),
  於特定的日子(節期),
  到特定的場地(會幕),
  由特定的人物(祭司),
  用特定的器物(聖物),
  以特定的資產(祭物),
  做特定的禮儀(獻祭)。

由各支族圍繞會幕駐營,到會幕的裝拆與搬動;由會幕的構造與設置,到祭司的服飾與助手;由祭禮的性質與舉動,到例常與例外的安排……每項細節都含有或明顯或隱晦的意義,這都使「會幕神學」既豐碩吸引,亦常會產生爭議;因為背後是關於「象徵」和「預表」的釋經原理。

信徒讀經宜從大處着眼,首要掌握核心信息。至於細微支節,需要累積基礎知識及參考閱讀。「我聽見有響亮的聲音從寶座發出來,說:看啊,神的帳篷與人同在,他要與他們同住,他們要作他的子民;神要親自與他們同在,作他們的神。」(啓二十一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