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經與譯經 - 2021年12月號






波斯統治與大祭司職分

在波斯統治之下,無論是散居地的,還是返回猶大的猶太人,都享受了差不多二百年相對和平的日子。這種安穩容許被擄歸回的人重建部分被戰亂摧毀了的城市和鄉鎮,並且在猶大內再次建立起基本上穩定的經濟。雖然人口相對較少,但農地也恢復耕作,而在猶大中部和南部,於被擄巴比倫時期停頓了的大部分工業,又再一次復甦。

在波斯時期,城市化再次出現在小部分的城鎮之中,如耶路撒冷和某些軍事重地。部分城牆獲得重建,新聖殿投入運作,成為宗教活動的中心,耶路撒冷因而為百姓提供了生活的焦點,並成為猶大其他城鎮步入城市化的榜樣。波斯對整個帝國的管治,以及它完善的道路系統,確保外國的商人川流不息地進到猶大,並在這個地方形成大都會文化的雛形。

在波斯時期影響了猶太文化發展的第二個主要元素,是猶大王的職銜不再存在。這個政治現實的一個直接結果,是大祭司於聖殿重建之後,在耶路撒冷的地位大大提升。他成為猶太社羣名義上的宗教和百姓的領袖,只是服膺在波斯君王和省總督的權力底下。大祭司的地位得到波斯政府的肯定(尼十三30;該一1),他對獻祭事務和祭司羣體的掌控權也得以鞏固。

根據傳統,大祭司的位分由撒督祭司的家族成員擔任。在被擄歸國後的聖經文本習慣稱撒督家庭為「亞倫的子孫」(利一7,二3,三3;尼十38,十二47)。他們家族與被擄之前的聖殿敬拜之間的關係,為他們提供一個正統的身分,延續大祭司的職分。可是,這職分對於百姓的影響力,卻使到它變得越來越世俗化。結果,大祭司的位分,或者選擇誰坐上這個崗位的權利,變成了一種政治利益。



摘錄自《聖經的文化世界》19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