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經與譯經 - 2021年10月號






《但以理書》的神學和後設敘事

歐內斯特.盧卡斯(Ernest C. Lucas)

《但以理書》一章1至2節引出了人的主權與神的主權這個主題。巴比倫王擄掠耶路撒冷,把聖殿的一些器具存放在他神明的庫房內,這顯示巴比倫神明似乎更有能力。《但以理書》一章2節正是要反駁這種想法。它指出是上主以色列的神把猶大王和聖殿的器具「交付」給尼布甲尼撒。上主是最終的主宰,他「廢王、立王」(但二21上),並為歷史定下方向,就是要立「一國,永不敗壞」(但二44)。

尼布甲尼撒宣認,「在天上的萬軍和世上的居民中,他〔上主〕都憑自己的意旨行事」(但四34-35);並且非常重要的是,「他所作的全都誠實,他所行的也都公平」(但四37)。神的統治是建立在他的道德標準上。那亙古常在者將要審判世上的掌權者,奪去眾獸和泯滅人性的邪惡力量之權柄,轉賜給「一位像人子的」(但七9-14)。在神的國度裏,人性得以完全發揮。神創造的目的—掌管世界的權柄交給予人(創一26-28)—實現了的話,救恩歷史便達到了高峯。然而,神的子民得着這國度之前,必須經歷苦難(但七21-22)。

《但以理書》呈現出救恩歷史的後設敍事(metanarrative),把歷史中不同的小故事整合起來,並予以詮釋。後現代主義者十分抗拒後設敍事,認為它們是「壓迫性」,由妄自尊大的壓迫者,按照自己的意願來塑造歷史。然而,《但以理書》的後設敍事卻是挑戰壓迫者的後設敍事,從而使被壓制的人得着力量。

雖然《但以理書》揭露了人間統治者的驕傲,以及他們在神面前將要受到審判,但它也指出,神將統治的權柄和國度賜予人。《但以理書》四章10至12節勾勒出人間統治者所能作的善行。當人效法神的樣式,就有權奉他的名統治大地。但當人試圖要成為神,他就喪失權柄,變成了「獸」。那些承認神在上統管他們的領袖,就是願意讓神藉着他們來統治大地的人了。

由於神給予人間統治者充分的自由,甚至任由他們變成「獸」,因此忠信的人有時會受苦。《但以理書》的故事鼓勵信徒在異教世界生活時,仍要懷着可以成功有效地為主作見證的希望,儘管這可能要面對風險。在《但以理書》的異象中,這樣做似乎是不可能的。神的主權意味着忠信的人不能認定神理所當然地要對他們所遭遇的事有所回應。伯沙撒王褻瀆的行為招致迅速的報應;可是那個小角的報應卻遲遲未到。忠信的人也許會獲拯救,在烈焰的火窰中,擺脫死亡(但三),或是在迫害的火煉中,通過死亡得着釋放(但十二)。


摘錄自《神學釋經詞典》127、12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