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經與譯經 - 2021年08月號






閱讀《耶利米哀歌》 詮釋人類共同哀傷

《耶利米哀歌》是聖經最短的書卷之一,但也是最富感染力和令人困惑的一卷書。《耶利米哀歌》是在巴比倫人摧毀耶路撒冷及聖殿以後寫成,表達了那些經歷了這次浩劫之人的悲傷和沮喪,但他們仍期盼着神的拯救。

傳統以來,人們認為《耶利米哀歌》的作者就是耶利米,主要因為《歷代志下》三十五章25節提到耶利米作了哀歌來悼念約西亞之死;此外也是因為《耶利米書》有若干段落跟《耶利米哀歌》的信息和用詞十分相似。其實,《耶利米哀歌》的內文本身並沒有提及作者是誰,今天大多數的學者都認為,這卷書不大可能是耶利米的作品。

這卷書的作者身分不詳,反而產生巨大的震撼力—尤其是對今天的讀者來說。這不是一部由一個遠古知名的先知撰寫的作品,而是由「任何一個 / 每一個」經歷過這樣浩劫的人寫的,邀請讀者認同作者的觀感(例:哀三:「我是……困苦的人」)。


詮釋《耶利米哀歌》

《耶利米哀歌》最具挑戰性的神學觀點,也許是神的同在。這個悲劇發生的時候,神在哪裏呢?當我們現在反思自己面對的悲劇,神又在哪裏呢?《耶利米哀歌》以極富震撼性的言詞提出這個問題。雖然詩人多次向神呼求,但神卻從沒有回應他:他的聲音未蒙垂聽。「耶和華啊,求你觀看」一語(正如在一11所見的)在書中重複出現。然而,就連那擬人化了的錫安,也哀求神垂顧它的苦情,因它已被人蹂躪。錫安向神呼求幫助和憐憫,這些呼求在書中不斷迴蕩,可是卻得不到任何回應。神的沉默令人生畏。然而,在這寂靜中,詩人指出了以色列人的責任,並且承認「耶和華是公義的!……是因我違背他的命令」(一18)。

儘管這樣承認自己的責任,詩人在《耶利米哀歌》各處也經常指出,神是這一切事的主導者,是上主從高天之上使火「進入我的骨頭」(一13)。上主「吞滅雅各一切的住處,並不顧惜」(二2)。詩人直接向神表明說:「你自被怒氣遮蔽,追趕我們;你施行殺戮,並不顧惜。」(三43)這番直接指控神的話,在我們聽來也許是冒犯神,然而背後卻隱藏着一份強烈的信心。儘管面對飢荒、折磨和殺戮,詩人仍繼續相信他的神是惟一的上主,是宇宙的主宰,因此只有他才能這樣徹底毀滅他的子民。

然而,神依然沉默。這正是生命成為解釋的時候。《耶利米哀歌》收錄了許多埋怨、禱告和祈求,這一切可以是我們任何人在苦難中向神發出的心聲。神的回應不在這書上,而是在歷史上。儘管詩人承認以色列犯了罪,並指出神對他們的懲罰是公正的,然而這卷書結束時卻說:「你是否全然棄絕我們,向我們大發烈怒?」(五22,自譯)神回應《耶利米哀歌》控訴的方式,就是成就他通過耶利米先知所說的話(耶二十九10):神藉着居魯士的諭令,領他的子民回到猶大去。

摘錄自《神學釋經詞典》,394-9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