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經與譯經 - 2021年08月號






耶路撒冷荒涼之始末

猶大作為亞述的藩屬國,比以色列存留了多一個世紀。主前701年,西拿基立蹂躪猶大國的郊區,攻佔拉吉,放逐了部分居民,並圍攻耶路撒冷(王下十八13-16)。亞述對帝國周邊藩屬的控制漸漸減弱,放鬆了對猶大的管治,結果讓約西亞得以進行一場集中宗教及政治權力的申典改革運動(主前640-609年;王下二十三)。神與大衞家立下的「永遠的約」的王室神學似乎也在這短暫的時間裏再一次廣受認可。

王室推動的改革引發起熱潮,然而好景不常。主前609年,約西亞企圖阻止埃及法老尼哥二世與駐守敍利亞北部的亞述軍隊會合,結果失敗,在米吉多陣亡(王下二十三29-30)。隨後在主前605年,亞述在迦基米施戰役中被巴比倫所率領的聯軍擊潰後,猶大再次淪為別國的藩屬,首先是埃及,然後落在巴比倫的掌控之中。

後來約雅敬(王下二十四1)和西底家(王下二十五1)連番背叛宗主國,使王國時期面臨終結。他們的背叛換來報復,使耶路撒冷經歷兩次淪陷,聖殿在主前587年被徹底毀滅。巴比倫人在主前597年把猶大國的領導階層大部分人擄走,包括剛登基的約雅斤王(王下二十四10-12),然後在主前587年和582年再有兩批猶大人被放逐(耶五十二30)。

在考古挖掘之中,猶大的東部、南部,和西部的城鎮和鄉村地帶,包括耶利哥、拉吉及伯示麥的地層,都展示出大規模的破壞,並且可見當地在主前587年之後有相當長時間被荒廢。不過,在耶路撒冷北面,便雅憫地區相對地沒有受到巴比倫蹂躪,或許是因為那裏的領袖比較親近巴比倫政權,住在那裏的人可以如常耕種、收割,和做買賣。由於地方政府被遷到米斯巴(可能是拿士伯廢丘〔Tell en-Nasbeh〕),他們受惠於較穩定的秩序。首先,基大利的管治帶來了秩序,然後在他被刺殺之後,有另一位巴比倫所指派的官員接續下去。在基大利被殺(耶四十一1-3)之後,巴比倫對省份的行政管治可能被轉移到撒馬利亞執行(耶五十二30),及至波斯時期,這種政治安排也很有可能維持了下去。當有越來越多人返回耶路撒冷,耶赫(編按:猶大地的波斯名稱)作為一個行政省份被成立,與撒馬利亞分別開來。耶赫成為了一個自治的單位,直接向省總督和波斯王匯報。

主前587年至535年的人口組成大致上保持一樣,考古調查所得到的是,有百份之七十至百份之八十的陶瓷器皿的外形,是以往在猶大國慣用的。這些留在猶大的人由巴比倫所指派的總督管理,需要進貢他們部分的農業收成(哀五1-6)。為使猶大有能力交付這些貢物,波斯總督將田地重新分配給窮人(耶三十九10),以穩定經濟,又重建了一些城市(基比亞、基遍、米斯巴)。可是,耶路撒冷卻得不到重建的機會,除了聖殿在主前515年獲准重建之外,城市其餘部分依然是廢墟,直至主前第五世紀中葉尼希米的時代。

摘錄自《聖經的文化世界》164-166頁。
因篇幅所限,內文經過刪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