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經與譯經 - 2021年02月號






如何詮釋先知的預言
──以《彌迦書》四章1-8節為例

編按:本文摘錄自《國際釋經應用系列—何、摩、彌(下)》,內容經過增刪。作者史密夫(Gary Smith)解釋三本小先知書的經文信息,探討先知宣講當中的神學,包括神義論、審判神學和盼望神學,分享現今教會羣體如何植根於聖經,回應文化和社會上的挑戰。

我們在決定如何應用預言和應許時,可以選擇採用不同的釋經原則,帶來不同的應用,因此在詮釋經文時,我們須判定其決定性的處境是甚麼:(1)原作者(彌迦)希望其希伯來聽眾明白的意思;(2)新約處理這個題目的方法;或(3)讀者(古代或現代)認為重要的意思。

如果選取首個方式,我們會問:彌迦所說的,有多少應按字面解釋,有多少是比喻?與此相關的問題,是舊約中神的應許,如何與新約和現代教會銜接起來?究竟兩約連貫之處為多(即適用於舊約以色列的,也跟今天的教會有關),抑或不連貫之處為多(以色列與教會是分開的)?或者,這不是非一即二的議題,而是有些連貫、也有些不連貫?我們解釋某段舊約經文的時候,能否或應否借用新約對它的引申或應用?抑或我們不應讓後期作者的意見影響我們對舊約經文的詮釋?

對於上述問題,後者是較為可取的,它有一個重要的優點,就是忠於原著。這種方法亦讓我們看到後來的作者是透過逐步的啓示而領受了新的資料,而那些資料是在早期尚未啓示出來的。我們對這些釋經問題的取向會直接影響我們如何看預言的現代意義。

在我看來,明智之舉是堅持按照聖經作者的原意解經,又把經文的字面和象徵意義盡量拉近,而非把兩者明顯區分。舉例來說,這種釋經方法主張,以賽亞確實看見主坐在聖殿高高的寶座上,撒拉弗也的確曾觸碰過以賽亞不潔之唇(賽六)。我們無需否定以賽亞對他所看見的景象的字面描述,但如果我們同時不認為這些具體行動背後藏有象徵性或更深層的真理,就只是掌握了重點的一半。假如神向以賽亞顯現時,正騎在卑微的驢子上;又假如撒拉弗觸碰的是以賽亞的腳而不是他的嘴,當中表達的信息會不會有所不同呢?

不論先知在甚麼時代說預言,意象的解釋也不應超越當時的文化意義。當我們解釋彌迦說人在未來會「將刀打成犂頭」時(四3),亦無需「過分」忠於字面之意,排除這句話未來可以應用在其他武器之上。彌迦要說的是,用來打造刀劍(或任何類似的武器)的金屬,他日必會用來製造和平用途的工具,如拖拉機、犂或收割機等。

至於彌迦對錫安必要被尊崇的宣告(四2),若我們只顧查找此預言在新舊約的應驗,便會轉移現代讀者的注意力,使他們看不到彌迦想向聽眾傳達的主要神學觀點(不要忘記,他們並不知道預言會如何或何時應驗)。無疑,新舊約聖經中後期的啓示(賽六十五;來十二22-24;啓二十一)可以澄清或讓人認識到更多有關新耶路撒冷的事,不過,公元前701年彌迦之信息所傳達的意思卻不包含這些新資料。雖然這個預言的應驗對於世界的未來至為重要,但若要更實際地把這段經文應用於教會,則應用的基礎應該是彌迦用來改變聽眾想法的神學主題,而不是預言何時、如何應驗。

思想要點一:神必帶領

信徒在困境中應跟隨神的帶領(四5),因為他已計劃將來要建立他的國度(四1-8)。無論在昏亂無望的危機中,還是一帆風順的日子裏,最重要的是竭力行在神的道上,並把未來交託他。對於不知何去何從的人來說,認識到神對未來有至高的掌控,就能得着安慰及重拾信心。神的計劃是穩妥的,他也有能力將之完成,所以他是值得我們跟隨的領袖。我們可用這原則來挑戰教會會眾,讓他們反省自己所跟隨的是誰—在危機中有沒有用心尋求神的帶領?神的性情和帶領又如何推動我們行動起來?

思想要點二:神必被尊崇

當神被尊崇(也是錫安被尊崇的原因),必吸引萬國到他那裏去,也使他們渴望學習他的道和行他的路(四2)。這項原則包含兩個帶來盼望的因素:神必在地上萬國面前使自己被尊崇,萬國就要前來尋找他和學習他的道。這個福音遍傳的行動,必然是有史以來最成功的宣教運動。

沒有人知道神讓自己被尊崇的時間和方式,不過其效果則十分明顯。各國都自願改變自己的計劃,欣然學習新的行為模式。這項原則,鼓勵信徒永不要放棄未信的人或國家,卻要常常相信,因着神的恩典,改變是可能的。這段經文又提出一個有效的佈道策略:在萬國面前,宣告神被尊崇的榮耀。

思想要點三:實現公義與和平

神明智的審斷,使列國得以和睦安穩地共處(四3-4)。神知道每個國家(和每個人)背後的動機和意圖,他能公正地裁決分歧以保障和平。這項原則讓信徒確信不論國際關係變得多麼困難惡劣,神都能夠締造和平。我們可以把這項原則引申至其他範疇,就是神能夠解決人際間的衝突,例如父母與子女、丈夫和妻子。在現代社會裏,公義是建立這些關係的關鍵之一。

思想要點四:神的統治與困苦人

神作王統治的時候,他的領導工作包括關懷及堅固困苦的人(四6-8)。受傷的,他不會棄而不顧;懲罰他的子民後,也不會放棄他們。他要像牧羊人那樣聚集他們,又堅固軟弱的人。這些事他都做得到,因為他是永恆的君王,要以大能永遠統治。

我們必須注意,雖然這些銜接處境的原則焦點是神將要做的事,但它們卻呼喚不同的人要作出改變來回應神。因此,對於神的道和他未來的計劃,存着正確的神學概念是十分重要的;這樣,當任何人、教會或國家面對着生命裏的衝擊,都能作出信靠神的回應。



國際釋經應用系列•何西阿書、阿摩司書、彌迦書上
國際釋經應用系列•何西阿書、阿摩司書、彌迦書下


國際釋經應用系列 - 何西阿書 阿摩司書 彌迦書(電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