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經與譯經 - 2020年06月號


總幹事的話





各人做自以為正確的事
《士師記》發出的時代挑戰

到底這個世界有沒有絕對真理,是不會因環境和利益而改變的呢?有沒有一個更高的道德準則,是人人都必須認同的呢?又有沒有一個至高的權柄,是人人都必須服從的呢?

在一個極度高舉個人自由、個人權利、崇尚多元主義與自我中心的時代,相信很多人對這些問題都難予以一個清晰肯定的答案。因為現今的世代,彷彿任何人的意見、任何處事的方式、任何觀點與立場,任何有關真理的宣稱,都被視為具有同等的價值和真確性,而判斷對與錯、好與壞,不再是根據一個公認的、超越個人的標準,而是根據個人的喜好、利益或立場來決定。這樣,任何人都可以宣稱及定義真理,而衡量是非對錯的標準就是自己,如果這樣走下去,會有甚麼後果呢?

最近審閱《新漢語譯本•士師記》的譯稿,心中不禁浮起這些思緒。翻着一章又一章的經文,眼前展現出一幕又一幕的歷史景象,雖然隔着遙遠的時空,卻清晰地迴盪着這些問題的答案。

《士師記》有兩個引言,扼要道出這卷書的主要內容及以色列每況愈下的景況。這卷書也有兩個結語,重複強調同一主題:「在那些日子裏,以色列沒有君王,眾民都做自以為正確的事」。中間的部分依循着一個循環發展,敍述內容環繞着六個主要的士師,循環的格式包括(1)以色列拜偶像,犯罪惹上主發怒;(2)上主讓外族人欺壓他們,他們受奴役;(3)他們因受欺壓而呼求上主;(4)上主興起士師拯救他們脫離困苦;(5)士師拯救他們脫離壓迫,享太平一些日子;(6)士師死後,以色列再次犯罪,整個循環又再開始。

然而,每次的循環不是完全地重覆,而是比先前的景況更差,這個循環越來越破碎,到後來幾乎沒有「循環」可言。以色列民的處境日漸頹敗,而本來帶領以色列人的士師和信仰領袖利未人,也開始逐漸墮落,不能再成為道德和信仰生活的楷模,民眾與領袖的分界線漸漸模糊。到了參孫,行事為人與一般人完全沒有分別,且不再能夠作士師統領百姓。

《士師記》整個內容的編排讓我們清楚看到,當以色列民離棄上帝,棄絕他所定下的、所有子民必須遵守的道德規範和行事準則,各人就只按照自己的標準來行事,做自己認為正確的事。人們判斷事物的準則,往往受個人利益、慾望、偏頗的言論或片面的事實左右。帶來的結果,就是私慾泛濫、暴力橫行,整個社會陷入不斷下墮的旋渦。他們不再一致對抗外敵,反而自相殘殺,最後陷入內戰,幾乎步向滅亡。若不是上帝憐憫和拯救,以色列民早在日漸加劇的暴力內戰中互相吞滅了。

究其原因,其中一個主因,就是因為約書亞和那一代人沒有好好把上帝的知識傳予下一代,所以當他們去世後,「成長起來的新一代不認識上主,也不記得他為以色列所做的大事」。於是他們「離棄了帶他們離開埃及的上主,他們祖先的上帝,去追隨其他的神明」。

閱讀歷史,反思當下,提醒我們在真理中省察,免蹈歷史的覆轍。

郭罕利
總幹事兼譯經總監

victoria_kwok@chinesebible.org.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