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經與譯經 - 2020年06月號






迴旋下墜的道德靈性
環看《士師記》循環敍事結構

《士師記》的正文(三7 ~十六31)包括六個大士師的循環敍事和六個小士師記錄。大士師的循環圍繞着一個基本的文學循環框架而建立,其原形來自第二部分引言(二6~三6)對士師時期的總結和神學詮釋。六個小士師的記錄結構相似,呈1-2-3的模式穿插在大士師的循環敍事之間。這些刻意的文學特徵和安排,增加正文的內部連貫性和與引言 / 結尾的關連,令人不能忽略上文下理的要旨,需從整體的趨勢去理解個別士師的故事。

構成循環的部分並不按照一個固定的模式出現。事實上,除了第一個循環(俄陀聶),作者都只是在循環的既定形式中選擇某些部分加以詳談,提供更加充分的闡釋,包括壓迫的性質、拯救者如何被興起、他如何拯救、士師隨後的活動,以及他把甚麼留給後人。敍事框架組成部分的不同,讓我們可以從一系列循環士師的週期中看出以色列的改變,以色列不論是與上主的關係、對抗敵人,還是自己內部的穩定,都每況愈下。當我們越深入那些循環,會發現當中的成分跟預設的模式越來越不一致,越來越多變化。到了參孫的故事,循環的形狀幾乎都消失了。

循環框架的破壞,是用來傳遞士師時期迴旋下墜的道德衰落進程,循環本身以士師品格的退步來說明那個時代的紛亂。此外,正文的敍事還有兩個直線發展:文學上走向高峯,道德上卻走往谷底。參孫的循環就是循環部分的文學頂峯和道德的最低點。

摘錄自《國際釋經應用系列—士師記》(試讀)
點圖放大
點圖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