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經與譯經 - 2020年04月號






《民數記》中的瘟疫

馮凱稜

《民數記》中發生的瘟疫,是聖經中對瘟疫的記述最為具體和仔細的。瘟疫作為立約咒詛(利二十六25),是神因子民背約大發烈怒,主動懲罰和消滅他們的其中一個手段。《民數記》第一次明確提及瘟疫的地方,是當會眾在加低斯聽了十個探子散佈關於迦南地的壞消息,喧嚷着要回埃及之後,神幾乎要用瘟疫消滅他們和他們得地為業的權利,改立摩西為大國。最後因為摩西為會眾求情,他們才免了瘟疫之災,但十個探子則仍因為瘟疫死在上主面前(民十四37)。在這裏,神滅絕人的心意和降下瘟疫都是明顯而直接的。

在之後發生的兩次瘟疫,神對人叛逆的怒氣不再宣之於口,也不再控制瘟疫的範圍,帶來大規模的擴散和死亡。第一次瘟疫發生在可拉一黨被滅之後,會眾雖看見神用了異常的方法滅絕叛黨,確立摩西和亞倫的權柄,但他們還是叛逆領袖,向他們興師問罪。經文透過摩西的說話,側面描述神大發雷霆,原來在不知不覺間已經有瘟疫在會眾中間蔓延(十六46)。因着亞倫焚香為百姓除罪,瘟疫止息,死了一萬四千七百人。經文巧妙地用四句描述「瘟疫」的句子,表達瘟疫來得快、去得快,死人也快,象徵神的憤怒也是如此(46-49節)。

第二次瘟疫發生在什亭,對瘟疫的描述比上一次還要隱晦,死亡人數卻更高,有二萬四千人,僅次於大衞統計人口得罪神,使神降下瘟疫而死的七萬人(撒下二十四15)。《民數記》二十五章3節指以色列人行淫和敬拜巴力•比珥,使上主發烈怒,但直到後來非尼哈刺死公然帶女子行淫的領袖心利,經文才提及以色列人中間一直有瘟疫,而且因為非尼哈的行動才止住了。這樣隱晦的回溯和驚人的死亡人數,更突顯出神一直因百姓的罪而怒不可遏,但他們卻彷彿懵然不知,束手無策。

除了表達神的憤怒,瘟疫也實際影響以色列民的人口分佈。在什亭的瘟疫過去後,上主吩附摩西再次進行人口統計。統計結果顯示,在世代更替後,損失最多男丁的支派是西緬,那正是被非尼哈刺死的心利在其中作領袖的支派(二十五16)。瘟疫所致的死亡大大影響了支派的盛衰,最終決定了各支派在迦南地的分地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