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經與譯經 - 2019年12月號






約翰的教會管理學:如何處理教會的搞事份子

衝突在教會中屢見不鮮。一些性格堅強的平信徒,通常都會受到賞識,成為有魅力的教會領袖和教師,並且很快就得到眾人的愛戴。神會使用這些人去帶領教會成長。但當這些人的觀點,跟教牧領導階層有所牴觸時,或者是有性格上的衝突、互相競爭之類,甚或是不再互相尊重,情況又如何呢?《約翰三書》提出了一些很有意思的問題,關乎牧者如何在教會內領導及排解糾紛,對今天教會仍然很有參考的價值。

約翰於《約翰三書》要面對的問題,我們可以設想是發生在一個遠離他牧養基地所在的家庭教會。問題的背景,是這家教會陷於一場神學爭論之中,類似《約翰一書》所描述、《約翰二書》所對質的那種爭論。約翰曾去函該教會,但有一個具有影響力、名叫丟特腓的人,回絕了他的信!約翰於是差派使者到該教會去,但丟特腓又出面干預,並且拒絕接待那些傳道者。他甚至公然與約翰決裂,散播謠言中傷約翰的人格(9-10節)。更甚的是,丟特腓嚴禁任何人對這些遠道而來的訪客表示好感,或與他們交談。

那些傳道者最後得到一位名叫該猶的弟兄(1節)接待他們。該猶顯然是認識丟特腓的,但他卻無懼於此人的勢力。該猶不但照料約翰的使者,更幫助他們「送行」(6節)——即是說資助他們上路。他們回去後,便將丟特腓之教會的反叛和該猶的忠心都報告給約翰。

丟特腓的問題

丟特腓不僅推卸接待客旅的義務,更拒絕接受約翰作為長老。他拒絕接待使者,表示他不認可約翰的權威。到底丟特腓為甚麼這樣仇視約翰?

《約翰三書》暗示,約翰的社羣是由分佈各地的教會組成的。這些教會在成長過程中加入了新的信徒,但他們對教會歷史或使徒傳統的重要性或許一無所知。我們可以想像有一些年青的基督徒,雖然信了耶穌,但對於使徒及他們的教導,只是一知半解。《約翰三書》內所見的名字(該猶、丟特腓和低米丟)全是希臘名字,暗示該教會的文化背景已毫無猶太和加利利色彩。因此,當一個來自傳統的權威人士——某個身為使徒的長老——要介入時,便有人不甘於聽從他。

從約翰的信件,可見丟特腓是一位有權勢的平信徒領袖。他在控制教會之餘,更拒絕約翰的權威。為了要削弱約翰的影響,其中一個方法便是利用當時在約翰社羣內流行的神學爭議,從中興風作浪,更要分化約翰與教會的關係。不過,似乎沒有足夠證據顯示,約翰將丟特腓視為教會分裂的主謀。約翰並沒有稱丟特腓為「敵基督者」、「騙子」或「假先知」,也沒有將他常用的批判加諸丟特腓身上(參約壹二18,三10,四1;約貳7)。

約翰的處理方法

有時候,教會有像丟特腓這樣的平信徒領袖,會對教牧權威構成極大威脅。在某些教會,他可能會得其所願,除掉看不順眼的牧者,或是令教會截然分成兩派,造成難以彌補的裂痕。有時,這樣的局面會導致一批教友離去,成立另一間教會。無論如何,這些都對教會和信徒帶來傷害。約翰在信中透露了他將會如何應對這種情況。

策略一:保持聯繫

約翰處理衝突的第一個策略是保持聯繫。很多時候,當牧者要和個性強硬又野心勃勃的人交手時,即時的反應可能是畏縮不前。他們會想,最好還是「靜觀其變」、袖手旁觀,或是與作惡者保持距離。有些人則會招兵買馬去對付像丟特腓這樣的人,消極地反攻,千方百計破壞他的事工,使他在教會中無處可容。出此下策的人,正正是用了《約翰三書》10節所譴責的手法:「⋯⋯以惡言誣衊我們。」

約翰有的是鍥而不捨的精神。他先是送信(被人扔掉了),繼而差派使者(被人趕走了),而他並沒有氣餒。《約翰三書》是他給這教會的第二封信,交由另一個使者低米丟帶去。看來約翰已下定決心,不會容讓這個教會——或丟特腓——自生自滅。

牧者之所以要和教會中的「丟特腓」保持聯繫,主要還是為了挽救教會!很多時候「丟特腓」自己野心勃勃,還以為是為了基督的身體大發熱心。待他們勢力日盛,教會本身便受到虧損了。除此之外,還有一個不能就此放棄的理由,那便是:丟特腓也需要人把他從自我中拯救出來。丟特腓需要約翰。假若約翰此時擺出軟弱退縮的姿態,他便再也沒有可能得到丟特腓的敬重。約翰的堅定不移,正是丟特腓所需要的,因為這樣做才有可能感化他。這種勇往直前的表現,也是約翰愛丟特腓的方法之一。

保持聯繫的策略看來不說自明,可是在今天的教會,卻是有點不切實際。當教牧的領導地位受到囂張跋扈的人所挑戰,會引發一連串的危機,有時候連牧職也會不保。因此,牧者尤其需要從外面、從教會以外得到協助支持。而在教會內,他也需要平信徒領袖積極的支援與鼓勵。總之,信徒也不能撇下牧者,讓他們獨自去處理教會中的丟特腓。

策略二:保持客觀

除此之外,約翰還找來該猶作他的盟友。但他沒有叫該猶從中作梗或是找丟特腓對質。該猶早已認識丟特腓,固然可以擔當這個角色,只是約翰不欲間接行事。該猶在這種形勢的立場是中立的,他既不在約翰的陣營,也不在丟特腓的一方。該猶瞭解當時的情況,但他沒有被危機所波及,而他亦顯然沒有附從丟特腓的叛變。

該猶在這個偏遠的教會內,成了約翰的參照點,讓約翰得以在牧養方面保持客觀。毫無疑問,該猶可以幫助使徒約翰不至於把危機看得過分嚴重。受了傷害的牧者——包括約翰在內——都會難於保持客觀的態度。約翰需要該猶的支持,沒有了他,約翰便沒有把握他在那種處境的做法是對的。現代的教會危機和第一世紀所發生的危機並無分別;假若牧者藉着諮詢智慧的長老以保持客觀的態度,那就是最好不過了。

策略三:親自面對

這封信最後一個特點,是約翰心甘情願要親自與丟特腓對話。當他未能前往,他就用寫信的方法,但機會一到,他就親自前去。當時的形勢分明是嚴峻的,這種行事方式極不尋常。對質常會帶來高度的風險。約翰一定也曾考慮過,不如避開丟特腓並保持沉默。

給教會寫信甚至差派使者前去是一回事,但親自去找對頭理論,卻完全是另外一回事。我們總能有千奇百怪的方法,將息事寧人說得言之成理。有一些基督徒領袖,或許自小就在充滿衝突的環境成長,以致他們實在沒法再去面對充滿敵意的局面。也有一些人,由於受到專橫的父母在其身上不良的影響,有一種與生俱來的無力感,所以甚麼也不做。這種懦弱無能,通常都會表現得像是基督徒的敬虔和謙卑,但其實兩者都不是。

由於約翰已經做好準備工夫,因此他深信他能夠妥善處理這個局面。他又知道神是與他同在的,神的旨意是要真理得到勝利,他的子民可以自由暢快地行在其中。神希望他的教會——約翰的教會和我們的教會——在愛和真理中成長。倘若各人——不論是約翰或丟特腓,牧者或平信徒——都不肯站起來為真理作戰,不肯以真誠勇敢的愛心去行事,那麼,教會的活力便難以舒展了。


摘錄自《國際釋經應用系列—約翰一、二、三書》200、202至205頁
按圖往試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