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經與譯經 - 2019年06月號






埃及的「琴師之歌」

在埃及中期王國(約主前2106-主前1963年)其中一名法老——因提夫(Intef)的墓穴牆壁上,刻着一首可能是在喪葬宴席上唱的歌,稱為「琴師之歌」。在埃及底比斯附近,約主前14世紀後期至主前13世紀早期的墓穴中,也找到三首相似的歌,所歌頌的是墓穴的主人奈夫爾霍特普(Neferhotep)。這些歌的內容和題材,有許多處都跟《傳道書》不謀而合。

因提夫王墓的歌對追求永生流露懷疑的態度,對世代的循環和逝去表示哀悼,並且因沒有人來拜祭死去多時的人表達悲傷(比較傳一4、11)。它勸告人要趁仍然在世時追求快樂,穿華衣美服和用油膏抹自己身體(比較傳九~十章)。由於沒有人可以逃避死亡,或將地上的財物帶進死後的世界,作者鼓吹人在世的時候應要隨心所欲,做自己想做的事(比較傳二18-19)。

奈夫爾霍特普墓穴其中一首歌述說在沒落的世代有孩童出生,呼吸着生命氣息,但卻無可阻擋地走向墳墓。雖然太陽神仍不斷升上落下,但死亡卻無法避免(比較傳二14、16及九2-3)。歌者敦促奈夫爾霍特普忘掉邪惡的過去,只記着過去的歡慶場合。墓穴中另一首歌較為積極,它宣告人雖有一死,但死後的處境並不一樣。詩歌指出奈夫爾霍特普生前對埃及諸神虔誠膜拜,將使他在來世能得到回報。由於他的敬虔,他的敵人將會永遠消滅,而他的靈魂也會得稱為義。

我們可以想像《傳道書》的作者熟知埃及的「琴師之歌」。所羅門王國與埃及有密切的接觸,當時的智者亦會認識和學習埃及的文學著作。《傳道書》與這些歌似有雷同,若能證明甚麼的話,最低限度給我們更強的理由去相信《傳道書》的作者是所羅門(參一1),因為在以色列的歷史裏,再沒有一個世代像他那個年代對智慧有如此濃厚的興趣,並與埃及有如此密切的關係

雖然這些歌的某些觀念與《傳道書》的內容相似,但是它們的整體信息卻不一樣。《傳道書》認為人應該視享受生命為人對神的知恩和感恩(三13;九7)。傳道者在結語說,人應該榮耀神和遵從他的命令,因為所行的一切神都審問(十二13-14)。人外在的宗教熱誠並不會得到獎賞,因為神除了察看顯然而見的事外,也會察看一切隱藏的事。一個有真智慧的生命始於正確地認識神和敬畏神。


摘錄自《聖經•考古研讀版》〈因提夫王墓的琴師之歌〉、〈奈夫爾霍特普墓的琴師之歌〉,(暫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