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經與譯經 - 2018年12月號






被擄歸回時期前後的歷史文獻

范梓樺


有關以色列被擄歸回時期的文字記載並不完整,要了解《以斯拉記》和《尼希米記》的時代背景,需要參考聖經以外的歷史文獻。

(1)聖經文本跨過被擄時期其餘的大部分時間,沒有記敍期間發生的歷史事件。尼布甲尼撒於主前562年死後,巴比倫迅速沒落,他的繼承者以未•米羅達在《列王紀下》二十五章27至30節曾經出現,講述他把約雅斤從囚牢中釋放出來。根據這個記錄,約雅斤作為被擄的君王,坐在宮廷中榮耀的座位,享用每天的膳食。《巴比倫年代誌》中也有記述指約雅斤從君王的倉庫中得到食油作為配給。

(2)居魯士圓柱是在1879年於巴比倫發現,刻在一個泥圓筒上的碑文,上面記錄了居魯士有關宗教寬容和宗教自由的政策。像大多數古代君王的碑文那樣,這居魯士圓柱也充滿讚美之詞(居魯士聲稱自己是巴比倫、蘇美爾、亞甲和地上四個角的偉大君王)和表明他是異教徒(他宣稱自己是彼勒神、尼波神和瑪爾杜克神所愛的君王)。另一方面,居魯士立心做一位仁慈而非暴虐的君王。他指出在他攻入巴比倫之後,他沒有讓他的軍隊在城內實行暴力統治。居魯士的記錄充分證實了他這種寬大和寬容的立場。他將搶掠回來的偶像歸還給他們的神殿,並且如他所言:「聚集了他們所有居民,把他們遣回原居地」。

(3)《拿波尼度述史》寫於主前555至539年(巴比倫城給波斯攻陷的一年)期間,是一部具爭議性的文獻,當中寫滿了當時的巴比倫王拿波尼度輕忽自己作為國家宗教節慶主祭身分的事。這可能是他效忠自己家族的各神明,尤其是對月神「辛」忠心所致。他沒有進貢給諸神中的主要神明,激怒了事奉巴比倫神瑪爾杜克的強大祭司,成為了他被波斯王居魯士推翻、巴比倫城被攻陷的誘因。

(4)大利烏一世在主前521年至486年期間統治波斯。他是一名功績卓越軍事司令、不朽建築物的建造者和精明的首長,不論古典著作和與他治內同期的著作都有提及他。與大利烏在位期間同期的最著名文本就是《貝希斯敦銘文》,這銘文鑿在伊朗西部的一幅峭壁上。它以三種文字宣告大利烏登上王位,大利烏可能在找到一份由居魯士發出的諭旨之後,命令波斯省長達乃全力支持重建工作,甚至要政府撥款作經費(拉六1-12)。聖殿最終在主前515年3月12日完工。


巴比倫年代誌

塞魯士圓柱

摘錄自《聖經的文化世界》162至167頁,《考古研讀版•以斯拉記》〈居魯士圓柱〉、〈大利烏一世〉(試讀)
按圖往試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