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經與譯經 - 2017年10月號






大衞的王國,上主的話語
《撒母耳記》兩大神學主題

范梓樺

《撒母耳記》為反映猶大王國初期情況的書卷,它把大衞的約看為民族和王朝盼望的根基,並強調君王順從先知話語的重要性。

《撒母耳記》的兩個重要主題,分別是以色列王國以及上主的話語。君王和先知的職事(以及祭司傳遞神諭的工作),是在神的揀選和呼召下出現的,為要保護和管治他的子民。


關於王國,《撒母耳記下》二十一至二十四章的交錯配列結構中心信息(總結了全書的信息),確立上主與大衞的約。在這個段落,大衞作了兩首詩(撒下二十二2-51,二十三1-7),都是頌讚上主永遠的約,以及向「你膏立的人,向大衞和他的後裔施慈愛,直到永遠」。《撒母耳記上》一開始就表明,以色列正因為示羅的腐敗祭司體制和非利士人的壓迫而受苦。於是上主採取行動,扭轉他子民這種悲慘的景況。祂首先應允哈拿求子的禱告,撒母耳─這位忠信的先知兼膏立君王者─的誕生展開了連串頌歌(撒上二1-10),禱告說「賜力量給他的君王,加添力量給他膏立的人」,跟全書結尾的那兩首詩歌,有相類似的詞彙和主題,首尾呼應。



哈拿禱告的實現

哈拿的禱告就在大衞執政期間的成就上實現了;大衞被描繪為一位理想的統治者。掃羅被廢,是因為他在根本的事上失敗了,就是沒有順服神藉着先知撒母耳所說的話(一個跟這平行的主題,是以利這個祭司家族因不尊重神而被廢棄)。而大衞被描繪為上主所揀選的君王,因着以色列人的擁戴得到了王位。他使周邊的外族臣服,為百姓帶來了「安息」。大衞奪取了耶路撒冷,將其定為王國的首都和安置約櫃的最終地方,把民族的信仰和政治兩個象徵集中於同一個地方。上主亦對大衞的眷顧延伸至他的子孫,施恩應許給大衞建立一個堅固永遠的王朝和王國。



傳達祝福和審判

另一方面,關於上主的話這個主題,主要通過兩種方式表達。第一,上主通過先知或祭司神諭所傳達的話─宣告祝福或審判─決定了歷史的進程。這個時期之初,「來自上主的信息非常稀少」(撒上三1)。然而,當撒母耳長大後,以色列的情況全都改變了。上主的使者宣告的事必定實現。因此,撒母耳遵照上主的吩咐,首先膏立了掃羅作為「領袖」,並給予他印證;其後又膏立大衞作為他的繼承人,這也是依照上主的指示。通過拿單,大衞也領受了上主的應許,論及他的王朝,以及保證他的繼承人將會建造聖殿。此外,本書也有上主審判的話:針對以利家及其子孫的宣告、掃羅被廢和大衞受罰。


第二,上主賜下他的話語勸戒、指引人。撒母耳奉上主的名譴責犯罪的子民,並給予掃羅具體的指引,但掃羅每次都輕視及違背。拿單和迦得也是上主所差遣去指引大衞,或以上主的話責備他,而大衞每次均恰當地回應了。再者,大衞通過亞希米勒和亞比亞他求問神,並且事事順利。相反,那悖逆的掃羅卻得不到上主的一言,因而尋求交鬼者的幫助。藉着這些記述,這卷書教導我們,以色列的君王必須聽從上主的話。


我們可以理解,《撒母耳記》為反映猶大王國初期情況的書卷,它把大衞的約看為民族和王朝盼望的根基,並強調君王順從先知話語的重要性。因此,這也許是教導大衞第一代子孫及其子民,在王國分裂以後的艱難日子,要作出順從的回應。



(摘錄自《神學釋經詞典》678-679頁
按圖往試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