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經與譯經 - 2012年10月號


聖經新漢語譯本





讓文本先說話的查經方法

◎馬榮德(本會編輯同工)

究竟有沒有最合適的查經方法呢?這的確不是個容易答覆的問題。不過,每個查經方法都嘗試呈現聖經經文的本意;這也就是說讓經文向我們說出本意,是查經的基礎。

在預備主日學和查經材料時,總會先研讀不同的釋經書來掌握可能的背景、主題信息和成書目的,然後藉此建構一副“眼鏡”,戴上來詮釋經文的內容。我不是說這個方法不好,我也不會否定學者努力研究的成果與價值。至少這個方法使我很方便地就得到一個看經文的框架,也保證我的解說“有根有據”,不會過於隨意。

然而,這個先有框架的方法卻局限了經文的自鳴。在我的框架之外的經文意義會被我不自覺地削去了。究竟我是呈現經文的意義,還是限制了它的呈現呢?

另一方面,我們習慣了抱着“有用”的心態讀聖經。靈修時我們希望有得着、有感動,否則就覺得自己靈修出了問題。查經時我們也很快跳到應用的問題,甚至已經先設定了題目,然後讓經文“屈就”。“有用”主導了我們讀經和查經的取向。這種“有用”的心態使我們一旦遇上自己視為經文的信息時,很快就會離開經文,思考如何應用。這種心態又何嘗不是另一副把經文框起來的“眼鏡”?

究竟可否讓經文自己向我們說話呢?可否先進到文本,讓經文自己展現它的脈絡、目的、重點、信息和“有用”之處呢?或者,查經本來就應該這樣。不過,在語言的限制下,進到文本的先決條件是擁有一本嘗試貼近原文鋪陳的中譯本聖經。《聖經•新約全書•新漢語譯本》就是要達到這個目的。因此,以這個譯本為藍本的查經材料將由經文入手,沒有先入為主地設定背景、主旨和信息,由經文的字詞運用、結構關係、起承轉合等文學手法,理解作者編寫經文時的用意,務求以文本為先,讓經文向我們說出本意。

查考希伯來書是一個好嘗試。沒參考其他背景資料下,只在經文上下功夫,也能“看見”當時會眾因信仰面對困苦,甚至猶豫放棄跟隨耶穌,回到舊有的以色列信仰中尋找安穩。透過經文的文字鋪排,我們看到第十一章的主角並不是有信心的人,而是信心本身。經文中,“因着信”出現了十八次──原來不是要向信心偉人學習,而是體會信心在不同的人、不同的環境中所彰顯的力量。信心才是主角!還有很多經文自己呈現的信息等待着我們去“看見”。

希伯來書的查經材料只是第一個成果,往後各書卷的查經材料將陸續面世。

註:《聖經•新約全書•新漢語譯本》希伯來書查經材料已上載到本會網頁,歡迎免費下載使用。





讀經與譯經
聖經新普及譯本
聖經新漢語譯本
總幹事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