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經與譯經 - 2008年10月號


書籍推介





神學釋經辭典
詩篇(Psalms, Book of)

一直以來,人們以詩篇作禮儀的素材,又有作詩集和禱文集。然而,“詩篇最終卻變成一些像有關上帝救恩的神學研究指南一類的東西”(Seybold 27)。又像馬丁路德所說的,詩篇是一部“小聖經”(Luther 254)R一部有關學習認識上帝、認識上帝對這世界的心意,以及如何按照上帝的要求生活的手冊。

詩篇的神學

關於詩篇的神學,其中最意義深遠的,就是詩篇文集肯定上帝擁有掌管普世的主權,以及確認上帝有敵人(第二篇)。當然,這個觀念使讀者不得不探討上帝的主權或能力的本質。如果上帝的能力純粹是一些力量而已,那麼上帝應該沒有敵人-至少不會有持久的敵人。然而,總是有人跟上帝作對,就好像那些決意在世上維護上帝的公平、公義與和平的人遭受敵視一樣。因此,我們不能把上帝的能力與一般的力量相提並論,那純粹是一種愛的能力。

就如當代改革宗神學家所指出的,聖經描繪上帝是那麼慈愛,祂願意與人建立純真的關係。由於愛是不能勉強的,因此人必須真誠地選擇順服或不順服上帝(Hall 71-72; Placher)。詩篇文集對上帝的描繪與這種理念是一致的。由於上帝愛這個世界,並願意與它建立關係(注意:公平、公義與和平都是表達關係的用詞),上帝絕不會強迫人去愛祂。這解釋了何以上帝會遭受人的反對,以及何以詩篇中經常表達上帝遭受敵視的思想(甚至連上帝自己的子民也背叛祂)。

然而,這一切並不是說上帝是無能的。上帝為窮乏人和受壓迫的人伸冤這個好消息,給這些人能力和勇氣去面對別人的壓迫,並為了他們自己及其他人的緣故,追求上帝所期望他們得到的生命。這種忍耐和追求是大有能力的,是來自上帝的能力。不過,這是出於道成肉身之愛的能力,絕不是被迫或勉強做出來的。上帝喜愛這個世界順服祂。

這種上帝觀,對我們認識人的處境R包括苦難,肯定有着深遠的含義。以最引人注目的話來說,也許就是,我們不能把苦難單單看為上帝的懲罰。雖然詩人自己有時也會把他們所受的苦難,看為上帝對他們的懲罰(詩六1,三十八1),但事實上,他們是否定這種看法的,因為他們承認上帝是與他們以及其他受苦的人同在。詩篇文集與箴言一樣,最終都否定了任何有關報仇的教義。詩人受苦,並不是因為上帝願意或促使這些事發生;相反的,他們受苦,是因為他們自己或他們的仇敵刻意不履行上帝所要求的公平、公義與和平。不公平和不公義的事總會帶來惡果;這些事傷害了人,也會觸怒上帝。如果這些事所帶來的惡果是上帝的“懲罰”,那麼我們至少要承認,這樣的“懲罰”不一定與惡人所應受的是一樣的,而它的出現事實上更顯示出上帝的旨意並沒有成就。

從另一角度,只有否定報仇的教義,恩典才有可能,這恩典的意思就是指有罪的人得以免受應得的報應。因此,詩篇最終還是與正典中其他書卷一致,都是描繪上帝是“有憐憫、有恩典的上帝,不輕易發怒,並有豐盛的慈愛和誠實”的(出三十四6《和合本》)。按這樣的上帝觀,我們完全明白為何有些詩篇呼應了出埃及記三十四章6節的話,以及何以詩人經常在一些讚美詩歌中頌讚上帝的khesed“持久的愛”,或在禱告中祈求幫助,或在一些宣認信仰的詩篇中以此為信靠上帝的基礎。

從基督教的角度看,這個強調上帝充滿恩惠的上帝觀,是以耶穌道成肉身、一生的工作、死亡和復活作為高潮。這位充滿恩惠的上帝因着愛,祂對人的悖逆特別敏感。正如前面所說,福音書的作者們不能不以詩篇的話來講論耶穌的故事。詩篇文集經常將傷痛與讚美、傷害與盼望、苦難與榮耀並列,以預告耶穌的死亡和復活。耶穌不管在昔日還是今天,都正呼召人背起自己的十字架來跟從祂,以經歷生命的榮耀(見:可八34-35)。正如加爾文所言,詩篇最終是為了“教導和訓練我們如何背負十字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