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經與譯經 - 2025年10月號


《新漢語譯本》分享





路得記的反問句

周永健博士

路得記的文學特色之一是多用問句,在四章經文中出現不少於十五個問題,期望對方回答。拿俄米從摩押地回到伯利恆時,城中的婦女認不出是她,問:「這是拿俄米嗎?」(一19,《新漢語》,下同)路得整天在田間拾取麥穗,回到家中拿俄米問她:「今天你在哪裏拾取?你在何處做工?」(二19)波阿斯夜間睡在麥堆旁驚醒,發覺路得躺在他腳下,便問:「你是誰?」(三9)這些都是真實的問題。

不過路得記中有一些稱為「反問句」(rhetorical questions)的問題,直譯是「修辭問題」,目的不是尋求答案,而是藉着發問,更深刻地表達一個意思或命題,可稱為「不答自明的問題」,現舉一些例子。

拿俄米帶着兩個兒媳從摩押地返回伯利恆,在路上她勸俄珥巴和路得不要跟隨她,各回自己父家。她的理由是:「我還有兒子在我腹中,他們可以給你們作丈夫嗎?…… 若我說這裏仍有希望給我,即使我今晚能夠有丈夫,又即使我能夠生兒子,難道你們因此會等待,直到他們長大嗎?難道你們因此會守着自己,不去嫁人嗎?」(一11-13)拿俄米這一連串問題是反問句,表達她的心聲,答案是「不可以」,但都不需回答,卻帶出強而有力的效果。

收割季節完了,拿俄米對路得說:「我的女兒,我豈不該為你找個安歇之處,那讓你過得好嗎?現在,波阿斯豈不是我們的親戚嗎?」(三1-2)她不是在徵詢路得的意見,而是關心她的將來,意思是:「我要為妳找個好歸宿,使妳下半生有所倚靠;理想的人選是波阿斯,因為他是我們至近的親戚。」用反問句來表達,給對方的印象更為深刻。

路得在田間度過了一夜,清早回到家中,拿俄米問她,原文直譯是:「你是誰?」(三16)拿俄米不可能不知道她是路得,她是問路得情況如何,《和合本》正確地譯作:「女兒啊,怎麼樣了?」NIV 譯“How did it go, my daughter?”這是路得記中另一類型的問句。《新漢語譯本》:「怎麼了,我的女兒?」加上註釋:「直譯作『你是誰』。」






《新漢語譯本》分享
好想讀經
副總幹事手記
第四十屆基督教聯合書展
感恩與代禱
財務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