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經與譯經 - 2018年08月號






消除救恩的界限
耶路撒冷會議的影響

范梓樺

《使徒行傳》十五章1節是這樣開始的:「有些人從猶太下來」,引發了及後的耶路撒冷會議。第24節清楚說明,這些人的「下來」,並沒有獲得耶路撒冷教會領袖的「吩咐」。他們必定嚴重擾亂了在安提阿的基督徒的思想,因為他們暗示使徒和長老都同意他們所說的話。正如許多其他異端一樣,這個異端也是想去除掉基督教令猶太人反感之處。由於保羅傳講的是人得救不是靠自己的行為,而是只靠基督之死的功勞,這樣的信息令一般猶太人反感。那些從猶太地來的教師嘗試除掉這令人反感之處。

面臨分歧時開放討論

教會認為事態嚴重,因此保羅和巴拿巴「跟他們起了很大的分歧和爭議」(2節上)。問題顯然十分嚴重,耶路撒冷教會必須為此作出正式的裁決。因此,教會派保羅和巴拿巴帶領一組人往耶路撒冷去(2節下)。保羅和巴拿巴的報告所帶來的喜樂,被一些來自「法利賽派的信徒」(5節)破壞了,他們以割禮的問題提出反對。於是「使徒和長老聚集在一起,商議這件事」(6節)。彼得、雅各和約翰給予大家時間多番辯論(徒十五7)。他們沒有把神學上的爭論掩蓋起來,反而讓它醞釀,讓人作出開放和無畏的討論。

經過討論之後,彼得說出自己的意見(7節)。彼得的重點是:救恩之門是由神主動開啓的。他提及哥尼流和他的朋友歸信主,指出整件事情是神的安排(徒十五7)。接着,彼得明白地說出了一個偉大的真理,保羅日後在《以弗所書》二章14至22節也把它闡述了──神打破了分開猶太人和外族人的一切隔閡,「潔淨了他們的心,他們和我們之間並沒有甚麼分別」(徒十五9)。彼得開誠布公,坦率承認摩西的律法是「我們先祖和我們所不能負的軛」(10節)。堅持外族人守律法,就是「試探神」(10節),這是一個嚴重的問題。彼得的意思是「把超過或高於神所要求的條件強加在信徒身上,是考驗神的耐性,招惹他的審判」。

彼得在第9節申明,哥尼流和他的同伴是「藉着信」得救。在第11節,他申明「是藉着主耶穌的恩典」得救。他說「我們⋯⋯得救,他們也是一樣」,暗示猶太人得救不需要摩西的禮儀。接着是巴拿巴和保羅起來說話,他們「講述神藉着他們在外族人中間所行的神蹟奇事」(12節)。在路加的著作中,神蹟奇事具有證明的功用。

外族人獲神親自選召

然後,路加積極地顯示出雅各在以典型希伯來人的身分說話。不過,這位熱誠的猶太人接着說出革命性的話:「神當初怎樣臨到外族人,從他們當中揀選子民,歸在自己的名下。」換句話說,以色列人是從萬民中分別出來,被選召作為上主神所珍重的子民。然而,雅各所說的倒是相反:神在萬民當中選召人來歸給他自己。

為論證外族人完全可以加入教會,彼得訴諸神直接的引導和介入;巴拿巴和保羅則訴諸神藉着神蹟奇事肯定他們的工作;雅各訴諸聖經,說明這事「與眾先知的話相符」(徒十五15),讓教會「不要為難那些歸向神的外族人」(19節)。

耶路撒冷的眾領袖決定派他們的人作代表,帶一封從會議發出的信到那裏的教會去(徒十五22);這封給教會的信語調溫和,卻以強硬的言詞來斥責那些來自耶路撒冷挑起事端的基督徒(24節)。這封信用親切和讚賞的話來描述巴拿巴和保羅(25-26節),並強調教會一致同意這個裁決,教會在這議決上是合一的,在實踐大使命的進程上又跨進了重要的一步。


摘錄自《國際釋經應用系列•使徒行傳•卷下》506至512頁
按圖往試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