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經與譯經 - 2018年04月號






有福與滅亡.抉擇與終局

本會譯經部同工

1有福的人
  就是他不行惡人的計謀,
    不站罪人的道路
    不坐嘲諷者的座位,
然而上主的律法,他的喜悅是
     在祂的律法,他反覆思念,日以繼夜。
⋯⋯
6因為上主知道義人的道路,
惡人的道路,必會滅亡
אַשְׁרֵי־הָאִישׁ
אֲשֶׁר לֹא הָלַךְ בַּעֲצַת רְשָׁעִים
וּּבְדֶרֶךְ חַטָּאִים לֹא עָמָד
וּּבְמוֹשַׁב לֵצִים לֹא יָשָׁב
כִּי אִם בְּתוֹרַת יְהוָה חֶפְצוֹ
וּּבְתוֹרָתוֹ יֶהְגֶּה יוֹמָם וָלָיְלָה
……
כִּי־יוֹדֵעַ יְהוָה דֶּרֶךְ צַדִּיקִים
וְדֶרֶךְ רְשָׁעִים תֹּאבֵד
—《新漢語譯本•詩篇》(暫譯) BHS

詩歌是各種文學體裁中最難翻譯的文體之一,因它的文學修辭技巧極高,用詞遣字精譬凝煉,意象豐富,含義深遠,聖經中的《詩篇》當然也不例外。《詩篇》第一篇被稱為全卷《詩篇》的引言,奠定了全卷《詩篇》的基調和核心。原文只有五十七字,卻對比鮮明,道出人生的抉擇與結局。

詩人先描述義人的選擇不停留在哪裏,而停留在哪裏。原文第一節和第二節分別用了五個前置詞בְ(「在」),作強烈的對比。前三個地方是那有福的人選擇「不在」之處,後兩個「在」形容選擇停留的地方:「在上主的律法」。詩人用重複手法,兩次強調「上主的律法」乃他的所「在」。然後在3至5節,詩人用不同的圖象描述義人與惡人的生命形態,一個生機盎然,一個枯萎凋零。

這詩最後以義人的道路為上主所知,但惡人的道路必會滅亡作結。最後一節的最後一行中,「惡人的」和「道路」二詞也出現在第一節的第二及第三行,一首一尾,互相呼應,對比清晰。

更有趣的是,全詩的首行第一字和末行的最後一字也前後呼應。第一節第一個字「有福的」原文אַשְֽׁרֵי的首字母是א,第六節最後一字

「滅亡」(תֹּאבֵד)原文首字母是ת,正好是希伯來文的第一個字母和最後一個字母,巧妙工整,首尾呼應。二者一前一後,凸顯出義人與惡人選擇所在不同,而帶來截然不同的結局,一個充滿福氣,一個邁向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