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經與譯經 - 2017年04月號






信靠上主
七段結構引出以賽亞書的核心思想

以賽亞書包括七個較大的單元:三個作為引言的信息結集(一至十二章,十三至二十七章,二十八至三十五章),歷史敍事(三十六至三十九章),以及最後三個信息結集(四十至四十八章,四十九至五十四章,五十五至六十六章)。全卷以賽亞書展示了一個宏偉而對稱的七段結構。

以賽亞書各個大小單元段落分佈,明顯經過精心的安排。首先,先知以賽亞的被召並沒有放在本書卷的開頭,卻被安排在第六章。這是因為以賽亞書六章在第一個單元的對稱結構裏,是突出的中心點;第三十九章記述巴比倫使者的親善訪問,亦並沒有按着時間的次序編排,同樣出於結構上的原因:它現在的位置(不按時間次序),可與亞述使者(拉伯沙基)懷着敵意的到訪對應,從而得出一個反諷的結果,這個結果剛剛與外在的情況相反:最後要攻擊耶路撒冷的是巴比倫而非亞述。還有很多單元的位置都可用以上思路解釋:就好像兩段責備以色列倚靠埃及的信息(三十1-14,三十一1-9),內容相似、有交錯配列的形式;又有兩段對應的單元分別指責耶路撒冷的男人(二6-22)和女人(三16~四1)之驕傲;以及有關彌賽亞的兩個異象(九,十一章)。

對稱編排突出中心點

以上分析有助我們理解書中許多單元段落的作用。例如,三十六至三十九章以全書對稱編排的形式,置於最突出的中央位置,從而強調以賽亞書的主要信息:要單單信賴上主,而不是地上的權勢或其他神祗。這個單元也是全書的轉捩點,它從書的上半部記載亞述的威脅,轉移到下半部處於主導位置的「將要被擄至巴比倫」事件。而從二十八至三十五章和四十章至四十八章明顯的對應,可以看出它們各自的主題──警告百姓不應倚賴在地上像埃及的權勢,並警戒他們不應信奉偶像──其實是作為同一個信息的兩種表達。

前後呼應作強烈對比

十三至二十七章是論對列國的神諭,在二十一章和二十四章至二十七章中,巴比倫的傾覆分別放在單元開始、中間和結束的地方,讓讀者看見這個主題於本單元的重要性。這也解釋了四十九至五十四章一個重複出現的主題,就是預言將來耶路撒冷要復興的信息(也是放在單元開始、中間和結束處)。十三至二十七章和四十九至五十四章的對應,似乎要使讀者注意這兩個城市那令人意想不到的命運:被高舉的巴比倫將會敗亡,而卑微的耶路撒冷卻會升高。兩個單元之間的對應也令人注意到其中主要角色的際遇:高傲的巴比倫王(十四章),他「擊打」列國,高舉自己;和上主謙卑的僕人(五十至五十三章),他為百姓受「擊打」,被羞辱的時候仍閉口不言。到最後,上主要使巴比倫王降卑蒙羞,卻把受苦的僕人抬舉到得榮耀的地位(這種際遇扭轉的主題思想滲透整卷以賽亞書)。

以賽亞書一直使用這種重複的結構形式來強化它的主題核心思想,包括:猶大遍地多行不義、拜偶像、不公平以及在宗教上的虛偽;又警告猶大若繼續背叛神,必會受到懲罰;並發出悔改的呼籲;再次保證上主是值得他們信靠的;彌賽亞將要作王;他們將來要從被擄之地歸回;耶路撒冷將被重建;受苦的僕人在以色列的復興一事上有舉足輕重的角色,以及以色列將來在地上榮耀的角色。

從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作者按照那發展完備的中心思想,將以賽亞書的內容細緻地編排成一個結構嚴謹的作品,而這個中心思想就是:信靠上主。


摘錄自《約中之鑰•舊約文學結構》
387-388,423-425頁
按圖往試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