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經與譯經 - 2011年04月號


言薈之英





“神”觀.觀“神”
——《新漢語譯本》的最佳演繹

◎張穎新(基督教宣道會北角堂傳道)

歷來主要的中文聖經譯本把舊約的 或新約的 翻譯為“神”或“上帝”,以迎合不同信徒的語言和屬靈感受。因此,從市場需求的層面而言,同一個中文聖經譯本就有神版和上帝版。1至於與以色列民立約的 hwhy,則有“耶和華”、“永恆主”、“雅威”、“上主”等多種翻譯,其中尤以習非成是的音譯“耶和華”為主流的譯文。

為了突破“神”或“上帝”二擇其一的翻譯困惑,以及扭轉過去對“耶和華”的誤譯偏差,《聖經•創世記R新漢語譯本(試讀本)》作了一個既大膽創新,又符合希伯來文的翻譯企劃,就是把那位真“神”的稱呼,以原文的語境展示出來,以正視聽。

首先, 在創世記出現了二百多次,大部分時候都翻譯為“神”,指到那位創天造地的真神。其實, 本身是複數名詞,泛指“神像”(三十一30、32)或用作形容詞,如“至尊的”(二十三6)2。至於創世記裏的 lae,出現了19次,屬於 的簡稱或基本字根,中外譯本都把祂與 作相同處理。然而,為了突顯兩者的不同,《新漢語譯本》把 lae 翻譯為“上帝”3。當然,lae 本身也可泛指擁有神明般的“能力”,如用在拉班身上(三十一29)。

其次,是由四個希伯來子音組成的 ,在創世記共出現了160次以上,指到與以色列人立約的無限他者。以色列人因為對立約的主心存敬畏,沒有讀出這四個子音 。在希伯來文的語法系統裏,這種只有子音的字詞稱為“寫的字形”(Kethib),其發音依照相應之“讀的字形”(Qere)。4 一般來說, 的 是 ,故在希伯來聖經的文本中, 的母音會相應地加在 裏,形成常見的 (讀音是Adonai)。既然 是“我主”之意,5《新漢語譯本》就把那位至高無上的 翻譯為“上主”。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 於創世記獨立出現了九次(十五2、8,十八3、27、30、31、32,十九18,二十4),曾有兩次與 連用,以 的形式呈現(十五2、8)。在這情況之下, 的Qere就不是一般的 (否則在讀音上重複兩次 ,而是 。因此,與 連用的 ,其母音就是 的母音,形成 。在考慮到原文發音的微細分別時,《新漢語譯本》就把 (讀音是Adonai Elohim)的片語翻譯為“我主神”。

整體而言,《聖經•創世記——新漢語譯本(試讀本)》在翻譯那位真神的專有名稱時,全盤考量希伯來文的語音特徵,以便今天的讀者能夠更貼近原文的意思。 譯作“神”, 譯作“上帝”, 譯作“我主”,獨立出現的 (Qere是Adonai)譯作“上主”, 的片語則譯作“我主神”( 的Qere是Elohim)。

1 本文以基督教的中文聖經為主要的討論範疇,未有論及天主教的翻譯。其主流的《思高譯本》則常把 或 譯為“天主”。
2 其他的形容詞翻譯,如“尊貴”、“尊大”亦可。
3 創世記有18次把 lae 翻譯為“上帝”,參十四18、19、20、22,十六13,十七1,二十一33,二十八3,三十一13,三十三20,三十五1、3、7、11,四十三14,四十六3,四十八3,四十九25。
4 這是馬索拉文士所創立的語音系統,Kethib是亞蘭文的音譯名稱 ,Qere則是亞蘭文的音譯名稱 ,以“ ”符號作為標記,呈現在馬索拉文本(Masoretic Text)當中。
5 根據BDB, 可簡單解作“主”(字根是 ),字尾 並不一定是人稱代名詞字尾,因為常見的第一人稱代名詞字尾是 或 。

(編按:“言薈之英”是交流聖經研究與譯經見解的園地,歡迎讀者來稿,與大家分享研習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