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經與譯經 - 2010年04月號


書籍推介





腓利門書賞讀

除了譯註之外,《新漢語譯本》每卷書前面都有一個簡明的導言,包括歷史背景、神學主題、文學特色和大綱,以及生命信息四部分。這種鋪排,是要給讀者提供一個整全的讀經經驗,也就是從歷史、神學和文學的討論起步,通過對聖經文本的閱讀和思考,最後歸結於生命的信息。讀者可以循這個方向細讀下面《新漢語譯本》的腓利門書。

歷史背景

作者與寫作時間

腓利門書是保羅在獄中寫成的。學者對於保羅當時被監禁的地方,提出三個可能的地點:以弗所、凱撒利亞、羅馬,而以羅馬的可能性較大。保羅可能是在寫歌羅西書的時候,同時寫了這封信,時間大約是公元60年。

寫作對象與目的

阿尼西謀是腓利門家中的奴隸。他從腓利門家逃跑出來,且有可能在腓利門家中偷走了財物(18節)。保羅後來領阿尼西謀歸信主耶穌,並且寫下這封信,希望腓利門重新接納阿尼西謀。

寫作背景

新約時代的羅馬社會大致可以分為五個階層。最上層的是羅馬元老院任命的省長,負責管理各省軍政經大事,在省長之下是一些家世顯赫或富甲一方的特權階級,接着就是商人和工匠。在社會下層的,是獲主人釋放或自己贖身得自由的奴隸,最下層才是奴隸。有的生來就是奴隸,但也有欠債賣身或被人拐賣的,甚至有些原是戰俘。不同的奴隸也有不同的工作,最辛苦的是從事體力勞動的奴隸。不過,也有一些奴隸在主人家中打點家務,獲得合理的對待。更有少數奴隸是飽學之士,為主人打理生意物業、教導小孩,甚至擁有自己的財物,有可能最終以金錢換取自己的自由。

神學主題

保羅處理的是信徒之間個別的事件,但實際上卻展示了基督徒羣體應有的模樣。保羅對整件事的處理手法,都基於他們在基督裏的新關係。保羅指出,阿尼西謀信主以後,不再是“奴僕”,而是保羅的“兒子”(10節)、“心肝”(12節),是腓利門“親愛的弟兄”(16節)。在基督裏,信徒合一,不再因種族、性別、社會階層等因素而劃分起來,大家都是弟兄姊妹。在基督裏,信徒相親相愛,大家彼此分享分擔,正如腓利門與信徒慷慨分享(6節),保羅也願意為阿尼西謀承擔他所虧欠的東西(18節)。再者,因着基督的緣故,信仰羣體的成員都應當願意復和,彼此寬恕,互不計較,保羅既不期望腓利門回報自己的恩情(19節),也就期望他不計較阿尼西謀對他的虧欠(21節),饒恕這位曾得罪自己如今悔改回頭的弟兄(12節)。腓利門書展示了信徒羣體可以怎樣在主內合一,以基督的愛復和,在實際生活裏活出天國生活的樣式。

文學特色

腓利門書雖然只有短短一章,卻可以讓我們看見保羅的申辯特色。保羅先肯定腓利門是一位有信心的基督徒(4-7節),說他盡了信徒的本分,接着突然提出自己的資歷和為基督被囚的狀況(8-9節),繼而進入正題,為阿尼西謀求情(10節),指出這個請求的神學理據(11節):阿尼西謀的悔改不只使自己改變,也使他跟腓利門的主僕關係改變,主僕兩人現在變成了主裏的弟兄(16節)。保羅更以自己認同阿尼西謀的方式來說明這新的關係(12、16、17-20節)。全書先肯定腓利門,繼而提出請求,解釋背後的神學理據,並且引申應用;這短短的一封信,讓人看見保羅說理的手法,以及他闡述論點的鋪排技巧。

生命信息

保羅看似寫了一封修補主僕關係的求情信,實質上卻與腓利門進行了一次信仰與生活結合的個案討論。


保羅指出,救恩帶來了一種轉變。阿尼西謀這個名字的意思是“有益處”,可是他信主之前對主人沒有益處,現在不同了,對腓利門和保羅都有益處,但要這益處生效,決定在於腓利門;究竟,怎樣深厚的愛才可感動腓利門縫補或重新開始這段曾經破裂的關係?究竟,腓利門從神那裏接受了一份怎樣深厚的愛?

接受與付出,總是有點差距。要填補這個差距,腓利門要放下自己高高在上的社會地位和奴隸主應有的權利,寬恕阿尼西謀的背叛,接納他,且是接納他如同弟兄,不是奴隸。這是多麼吃力的付出!保羅在短短的一封信裏五次用上“愛”的字眼,他稱腓利門為親愛的同工、親愛的弟兄;他聽聞腓利門的愛心,為這愛心而快樂;他自己也是憑愛心向腓利門提出請求!

愛,是救恩的核心;保羅提醒我們不要忘記救恩的核心 - 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