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經與譯經 - 2008年02月號


書籍推介





神學釋經辭典
洗禮 / 浸禮    Baptism

聖經中不同的經文顯示出,洗禮具有不同的涵義。人通過洗禮,與基督成為一體(林前十二13),從而得以成為教會的一員。通過洗禮而有分於基督祭司的職分(彼前二5、9;啓一6,五10),受洗者可獻上神所悅納的靈祭,並獲准參與教會的公開崇拜。洗禮又稱為“屬靈的割禮”,這標誌着受洗者有分於新約(西二11-12)。它也代表罪得到赦免和洗淨(徒二十二16;林前六11;弗五26;來十22)、獲得重生(約三5),以及聖靈的恩賜(徒二38)。洗禮的先決條件是悔改,在基督裏的新生命以及棄絕罪-這意味着人需要新的倫理標準(林前六9-11)。

信心是洗禮的先決條件及果效

基督教會中,有關洗禮的神學主要受到兩段經文的影響:羅馬書六章3至4節和馬可福音一章9至11節。西方教會主要根據羅馬書的神學,強調洗禮為有分於基督的死亡和復活。浸在水中的那個動作,象徵與基督一同死去及一同復活過來,其意是指受洗者獲得了新生命和基督徒的身分。東方教會傾向於採用馬可福音一章9至11節及其平行經文作為基礎。他們把洗禮看為耶穌在約旦河受洗的事蹟的重演。福音書的記述強調了聖靈和三一神在洗禮中的參與R聖靈的恩賜以及聖父、聖子和聖靈同時出現於耶穌在約旦河受洗一事中。受洗者成為天父所接納的兒子,並領受了聖靈的膏抹。

信心既是洗禮的先決條件,也是洗禮所產生的效果。例如,在使徒行傳二章,那些接受彼得信息的人都受了洗。在初期教會中,加入教會的儀式也包括入教者以問答的方式對三一上帝作出的認信。根據一些保留了問信德的古代禮儀的傳統,這個時期是入教者的信心得以成長的階段。為了理解洗禮的神學涵義,基督教成人入教的儀式把成人受洗禮定為必要的條件。那些主張嬰兒洗禮與主張信者洗禮兩者間的主要分別,並不在於受洗者是否有信心,而在於他何時有信心。浸信會信徒,以及更正教中其他從重洗派分出來的基督徒羣體,都要求領受洗禮的人作出個人的認信。在羅馬天主教的傳統中,就如基督教中許多其他的傳統一樣,都要求受洗者的教父母和親生父母代為作出認信。嬰兒洗禮所強調的是教會的信仰,多於表示接納該名嬰孩入教,這顯示出教會願意藉洗禮接納所有人加入這個信仰羣體。這也顯示出,信仰羣體的宣道和傳福音須先於個人的認信,以及信心是上帝在我們身上的工作,而不是我們自己的功勞。

洗禮標示着信徒彼此接納

我們要關注的應是入教儀式的一致性:洗禮、洗禮後所受的抹油禮或堅振禮,以及聖餐。就如信仰與法規的文件Baptism, Eucharist and Ministry所指出的一樣,“有分於基督的死和復活的經歷,與領受聖靈的經歷是不可分割地聯繫在一起的。洗禮的真正意義就是標誌着這兩者,也是締造這兩者的”(WCC §B14)。早在哥林多前書十章2至4節(或也包括約翰福音十九章3至4節和約翰一書五章6節)中,洗禮和聖餐便緊密聯繫在一起了。洗禮和聖餐都是為慶祝同一奧秘而設立,即基督的死以及祂藉聖靈的大能得以復活。我們只是受洗一次而已,但我們卻是經常遵守聖餐,藉此記念基督為我們一次獻上祂自己,好使我們得與基督聯合,並互相聯合成為基督的身體(林前十16-17)。在聖餐中,我們作為主的身體的聯合,既在那死而復活的基督、也在祂的身體教會中,是一個可以重複及可見的表現。遵守聖餐的表現跟洗禮一樣,具有同樣深遠的神學意義,二者不能分割。因為洗禮,我們成為上帝那具有祭司職分的子民,而在聖餐中我們便履行這祭司的職分。當這兩項聖禮都為信徒所遵守,就像遵行成人基督徒入教的禮儀一樣,那便最能展示這些禮儀的一致性了。

儘管我們只有一個洗禮,因為我們只有一個死而復活的基督,我們都是受洗歸入祂名下的(弗四4-6),但洗禮所標示的彼此接納,仍是我們這時代的信徒追求合一的使命之一。